美国此次打击胡塞与当年对本拉登的策略相似,但对胡塞并无成效
美国这回想对付胡塞,搞得跟当年对付本拉登和萨达姆一样,都是先搞情报收集,接着锁定目标,最后就是空袭或者派特种部队突袭,一下子干掉他们。这种战略思路,真是贯穿了美国这些年的对外军事行动,没啥新鲜的。
这一次对付胡塞武装,美国的老招儿似乎没那么灵了。胡塞可不是本·拉登和萨达姆,它们的手法更加诡秘,也更难对付,这搞得美国可能是自讨没趣,像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
911事件一发生,本·拉登立马变成全球的头号通缉犯。美国的情报部门和军方赶紧行动起来,监听电话、拦截通讯,派无人机监视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每一个洞,结果在2011年,本·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被美军海豹突击队干掉了。
再往回瞅瞅,那个时候为了实现中东的“稳定”,推翻萨达姆真是一个必须的步骤。情报部门先是八方打听,搜集他的一堆证据,最后锁定了他的藏身之地。接着,美军地面部队和空袭默契配合,终于在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地洞里把萨达姆给揪出来了。
这两次行动的关键,就是借助高科技和情报网络,把敌方的首领揪出来,然后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解决掉。这样的策略在对付本·拉登和萨达姆时的确奏效,因为本·拉登是恐怖组织的代名词,而萨达姆则是独裁政权的大boss,搞掉他们真能让敌人受重创。
但是胡塞可就不一样了,这些武装的头头,比如叶海亚·辛纳瓦尔,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指挥部,也不会有公开的日程表,连面对面的新闻发布会都不搞。他们的发言都是提前录好的音频或视频,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四处传播。
他们不打电话,也不进行实时通讯,甚至连个固定的信号源都很难找到。这样一来,美国的监听技术基本上就失效了,只能寄希望于卫星侦察来填补地面情报的空缺。不过,卫星虽然能够大致了解胡塞控制区的情况,比如武器库和训练营的位置,但一旦涉及到领导人的行踪,基本上就无能为力了。
胡塞的地盘基本都是山区和沙漠,地形复杂得很,还有不少地下设施,卫星拍到的基本上就是表面的东西,真正的情况难以捉摸。于是,美国的策略就变成了先用无人机或者战斗机轰炸一些疑似目标,再看看能不能捞点儿有用的情报。说实话,这种打法虽然威慑力很强,可效率却低得可怜,轰炸炸了半天,结果可能只是毁了几个空仓库,胡塞的头目早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。
现在这个尴尬局面,跟当年捉本拉登和萨达姆真是天差地别。本拉登再隐蔽,也有他固定活动的地儿,情报网稍微运转一下就能找到蛛丝马迹。而萨达姆再怎么躲藏,也总有政权的痕迹可以追踪。然而,胡塞可就不一样了,他们根本不给你留下“正常”的破绽。美国习惯跟那些有形的目标较劲,这次却是使劲找不到地方。
除了这些,情报精准度也是个大问题。美国在也门的情报系统远没达到当年在阿富汗或伊拉克的水平。胡塞这一方反侦察能力特别强,内部纪律又特别严,外人很难混进去。即便美军派特种部队去实施“斩首行动”,也没法确保能抓到人,找不着目标,那打谁啊?搞得最后可能又是白忙活一场,还得让士兵冒生命危险。
胡塞的韧性真是让人刮目相看,他们既不怕死,也不怕穷,打了整整十年都没像泡沫一样破掉。美国的空袭再怎么凶猛,也未必能让他们低头投降,反而每次轰炸可能都会引发更强烈的反美情绪,让胡塞的支持力度更大。这回美国想靠空袭让他们停下来,恐怕是低估了对手的耐性呀。
历史给美国的教训可不少,阿富汗战争整整打了20年,结果塔利班又回来了。还有伊拉克战争,虽然把萨达姆干掉了,但却让中东局势更混乱,ISIS趁机蹦跶起来。这回对付胡塞,真要是重蹈覆辙,也不奇怪呐!有时候越是想弄清楚,反而越是陷得深。
现实情况就是,美国的资源可不是取之不尽的,眼下国内的经济压力大得很,国际上还有乌克兰和台海的问题要处理,真得有精力在中东再搞个战场吗?这可真有点难啊!
胡塞可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就能搞定的敌手,他们有耐心,能磨人。要是美国真的陷得太深,想脱身可就难了,搞不好红海那边也不会安生,反而把自己搞得一团麻烦,这分明就是自找麻烦啊!
